当前位置首页>资讯>评论>
我以葡萄写我思—谈康庄和他的葡萄画
作者:得闲斋  来源:康庄  发布时间:04-13

  和康庄先生认识,是朋友的介绍。一见面,道也似曾相识:高达魁伟,四方长脸,标准的关中汉子。只是头发留得长了一些,与一般的关中汉子不同,是个艺术家的样子。

  康庄,人称“康葡萄”,是以画葡萄闻名的。漫说在中国,就是在西安,画葡萄者众众,康庄能获此美誉,足见其画品非同一般,真正品读康庄的葡萄画,使我心灵为之一震:似沐徐徐春风,沁人心脾;如坐在夏夜农家小院,顿觉得轻松闲适;似临一泓潺潺清流,心肺为之爽澈;如睹清风明月,品佳茗美酒,灵魂随之清朗……周围钢筋水泥构建的森林、如蚁相随的车流、吵杂躁动的人群,浮世的诸多烦心事,仿佛都远我而去,只留下我和康庄的葡萄——不,似乎连我都不复存在,只留葡萄的晶莹剔透和由之幻化出来的清丽和宁静。

  康庄是西安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高材生,之后再某大学专门从事美术创作、研究和教学工作。中国画是特别讲究技法和传承的。若就技法而言,康庄追随大师,尤其对齐白石、石鲁、徐悲鸿等大师崇敬有加,仿效不辍,会于心而诉诸于形,其技法也属上乘。但他并不就此止步,他那篇“说画”的文章说的就这个意思,学习和模仿前人,包括学习文学等其地方面都是奠基的,而创新是在这块沃土上长出的苗,结出的果。如果一味的沿袭前人之法,踩着别人的脚窝走路,吃别人嚼过的馍,达到了“像”甚至于乱真的程度,充其量也只是个“匠人”而已。歌德说过,在每个艺术家的身上,都有一颗创造的种子。要成为“家”、成为“师”,就必须有与前人不同的创新,就有“自我”在其中了。康庄先生深谙个中三味。

  其实,中国画被称为写意画,其本质是表意功能,世间可诉诸形象的生灵万物,不过是个躯壳而已,都须内附以画家的情怀思想,方能活灵活现。或者说,画家是借人物之众、山水之秀、草木之茂、虫鱼之灵,寄托自我之思、自我之情。黄胄的瘦驴、徐悲鸿的飞马、石鲁的秃鹰……这些活灵活现的生灵,把画家的情思都展现在审美者的面前。

  我们说“诗画相通”。我国古文论中就有“诗言志”、“歌咏言”之说,和写意画是同一个意思。唐代诗人王维,能诗能画,画中有诗,诗中有画,诗画相融。但无论其画其诗,皆为表意,从无虚笔。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、“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”,不就是对官场吵杂的厌倦和对乡间的宁静、闲适的向往的自然表露吗?东晋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悠闲自得,是他“结庐在人境,心远地自偏”的“性本”的表露,也是对世俗的慵倦和对官场腐朽的嘲笑。

  不说古人,还是说康庄。对于康庄来说,葡萄大约是他发现和创造的表情达意的最合适的意象,像陶渊明笔下的菊,王维笔下的乡间山水。他生在大城市,却长在舅舅家所在的农村。夏夜,他时常坐在葡萄树下,听外婆讲故事。那份恬静、闲适似乎已渗透在他的骨子里。之后,快节奏的生活,无休止的吵杂,人世间的诸多丑陋、俗世的种种诱惑、气候变暖、环境污染、无处不有的“添加剂”,都难以改变儿时灼印在他头脑中的东西。而那葡萄的晶莹剔透,洁净无瑕,滴绿滴翠、如珠如玑、一尘不染,都更加强烈地浮现在他的脑际,挥之不去,朝思暮想,相伴而眠。葡萄和葡萄画成为他对现实的反思和精神向往与追求。康庄说,我爱葡萄,我就专画葡萄,把这一件事干好。其钟情和执着让人叹服。他的人生选择也为她的钟情和执着做了注脚。几年前,他依然辞去了某大学教研室副主任的职务,离职做起了“流浪画家”,近年又开办了个人工作室。在别人眼中,他事业和官运都在“亨通”之时,却决然离去,没有勇气和决心是做不来的。看来,康庄是要为葡萄和葡萄画倾注全部的心血了。

  康庄的几幅画仍然摆在我的面前,反复把玩,余味无尽。看这幅,枝蔓相交,枝叶与紫果相映,不显锋芒,无竞争者,却自能透亮清丽。康庄在题款中称赞其“廉、节、刚、谦、仁、和、用、道”八德。葡萄尚存八德,当今一些世人,倘不如葡萄乎?再看这珠“秋葡萄”,霸叶覆盖之下,透过枝蔓,几颗紫红、浅绿的葡萄探出头来,鲜活洁净。这“画眼”大约正是画家倾心赞美的尤物!这幅画更有意思,黑藤枯枝间,紫果点点,如星如灯,一只小鸟立于枝头,独自吟唱。这鸟当是康庄自己的幻化无疑了。再看这个横幅,绿叶如墨云笼罩,几串葡萄鲜活灵动,闪闪放光,似暗夜中的星斗。我以我画寄我思。康庄或寄情于葡萄,或因情而造葡萄,给葡萄诉诸于画家的情怀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,这葡萄就不是寻常之物,而是真正的“康葡萄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