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首页>资讯>评论>
雅俗共赏“康葡萄”
作者:得闲斋  来源:康庄  发布时间:04-20

  雍容宽厚、谦和好友,形象做派颇有些“关西大汉、铜琵琶、铁棹板,唱‘大江东去’”的康庄,却画着枝干清癯、硕果晶莹剔透的葡萄。他笔下的水墨葡萄清新脱俗,形神兼备,且重在取其神韵。画面构成多为选一丛藤枝为主体,自上而下或自右而左垂直向下,由繁入简,笔法流畅自如,以水墨饱蘸的没骨画法用笔勾勒枝蔓藤茎,再点出晶莹剔透的葡萄、染成浓淡相宜的叶片;墨的变化亦丰富多变,以淡墨为基调,间或参以较重的浓墨,使之在干湿浓淡之间,逐渐与周边墨迹巧妙融化,形成了疏朗、润逸的画面格调。这便是康庄的葡萄画作,浑然天成,雅俗共赏,具有跳出感。

  康庄画葡萄之一绝是藤枝的表现手法,于书法用笔中体现老道笔意,行笔疾徐有致,洒脱有力,笔断意连,多有飞白,虽缠绕纠结,但清癯骨感,性情傲然独立,支撑了一树甜蜜水色的果实挺立于花果飘香的季节,在干湿对比之间,浓淡相宜的叶片于果实藤蔓间相携而出,营造了诗意盎然的画面,如此,廉、刚、谦、仁、和、才、用的美德呼之欲出。旧式文人所谓“其干臞者廉也,节坚者刚也,枝弱者谦也,叶多荫者仁也,蔓而不附者和也,实中果而可酿者才也,味甘平无毒,入药力胜者用也,屈信于时者道也,其德之全有如此者,宜与菊兰梅竹并驰而争先可也。”之比附,正是源于其实用又审美,甜蜜又脱俗的多重品性,葡萄画早已成为文人托物言志的对象之一。

  葡萄作为花鸟画的常见题材,在国人的审美习惯里,寓意硕果累累、多多益善,故葡萄画作自然是荣登大雅之堂的首选。葡萄入画历史悠久,自古就是文人画家们吟咏歌颂的对象,在国画花鸟画中,葡萄已成为国画大师手下信手拈来的素材。在中国葡萄绘画的长河中,历代名家辈出,明代画家徐渭、清代画家八大山人、清末画家吴昌硕、近现代画家齐白石、李苦禅等诸位先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。特别是明代徐渭的墨葡萄,用笔狂放,笔墨淋漓,不拘形似,自成一家,创水墨写意画新风,“他那种热烈、豪放、沉雄而带霸悍的大写意画风格,与梁楷的冷逸、陈淳的潇洒、八大的恬淡萧索比较起来,更能激人心灵,壮人胸怀。”怎样在大师辈出的葡萄画坛具有跳出感,确乎是后世画家的不二命题,康庄也一样。他自以为:画什么并不重要,最怕画俗,而葡萄也最容易画俗。要脱俗必须另辟蹊径、别具一格,别具一格的前提自然是美,是体现中国绘画艺术精神之美,要达到如此境地,首先要画出葡萄的神韵,绘画的神韵是画家个体灵性与积淀通过绘画技法在宣纸上的呈现,是画家精神意向与心理气象于画面的直观表达,抱定了“雅俗共赏”绘画理念的康庄,正是在多年的修为体悟中,沉淀出意在笔先,直抒胸臆的画法,此种画法将画家的审美意向倾注于笔端,使画面在墨色变化、层次迭出、形神兼备的同时,多了一种持重练达的成熟,它枝干清癯又热烈饱满,高贵平和又娇艳欲滴,在《浓香》《秋硕》《秋色满园》的熏染与诱惑中,成就了别样的康庄葡萄。

  康葡萄的雅俗共赏与妙趣天成,终于收获了“秋色满园”,近年来,其作品不仅相继入选入展,且被国内外多家机构收藏,其中的六幅国画作品还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收藏,坚守多年的康庄,终于迎来了初尝甘甜的幸福滋味,作为朋友,祝福他,期待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