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首页>资讯>动态>
心仪“八德” 执着不迁 ——小议康庄水墨葡萄
作者:得闲斋  来源:康庄  发布时间:04-03

  “南有蓼木,葛菖累之;乐只君子,福履绥之。”三千多年前,当葡萄第一次以“葛”的称谓进入《诗经》时,它便注定要在华夏文化史上留下影迹。葡萄又有八德之说:“其干臞者,廉也:节坚者,刚也:枝弱者,谦也:叶多荫者,仁也:蔓口不附者,和也:食中果可啖者,才也:味甘平无毒,入药力胜者,用也:屈伸以时者,道也。其德之全,有如此者。”以德性论葡萄,体现出中国人以物喻理的感通智慧。

  画家康庄,便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葡萄题材作为专攻,尽享作画之乐。

  “葡萄文化”广泛反映在诗词、书画、雕塑、工艺、民俗等各个艺术领域,深入民间。这一题材,也给了康庄滔滔不绝的感受欲。康庄画的是心中晶莹剔透、与世无争的葡萄,和生长在园里的葡萄截然不同,而是取其神韵,主观组织。他在发掘它们固有美感的同时,强调寓意性,赋予它们通俗生动的外在形式和清新淡雅的精神内涵,在人品与画品的关联中,借物传情,张扬思想。

  说到通俗生动,不失为对康庄绘画精神的概括。在康庄看来,只有通俗生动,才能雅俗共赏,“艺术为人民”不是唱高调,艺术家是需要以此为努力方向的。有了美好的诉求作为目标,他画里自然蕴含着真善美和朴实之气,在喧闹虚幻的都市文化中显得弥足珍贵。

  康庄的笔墨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书法用笔。剥离书法,难言国画。康庄以写意葡萄为主,他深谙书画同源的古今秘笈,以白石老人为宗,师法前人,取其精髓,补充自己,定格了他与传统文化脉象对话的立场。

  他曾长期临习王铎、米芾、颜真卿等,后以书入画,殊途同归。他作画,导送运转,刚柔互济;笔墨纵横,无拘无碍,在虚实、疏密、聚散、浓淡及节奏变化中寻求统一,一如书法。绘画的写意性被他推崇至极致,观之如读无声之诗。他画葡萄和叶子时常采用淡墨中施以淡色的特殊处理,葡萄珠圆玉润,晶莹透剔;叶子层次感强,润泽明快。这些笔墨元素,共同构成了恣意淋漓、清新淡雅的康氏语言。

  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:近年来,画界一群画家开始力倡“书画分道扬镳”,不同意在国画创作中把书法功能抬得过高,而更强调绘画语言与图式的创造性。纵观近年国内大展,修饰与匠气的“制作”风行。康庄却反其道而行之,他没有对中国传统绘画框架进行背叛,凭借扎实的书法功底,一出手就不同凡响,在“制作”风潮下结结实实地杀了一个回马枪。

  画家画到最后,一定不是技法的事情,而在文化。康庄的笔墨追求,无疑包涵了葡萄的“八德”,并从中言抒中国文化的精粹。他是美术院校科班出身,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,画人物,画山水,自然不在话下,在同行眼里,他专攻一路,难免陷入题材单一的路子,但康庄不这样认为,他有根深蒂固的葡萄情结。他说,他爱葡萄,就像爱一个人一样,爱深,爱透,执著专一。

  这就象打禅,心无纤尘。唯其如此,康庄的葡萄才能炉火纯青,摄人心魄。